山西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教育链为基础、人才链为核心、创新链为动力、产业链为载体,着力构建“四链”融合体系,打造教育发展新生态,塑造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深耕教育链,夯实发展根基。紧扣国家战略与山西高质量发展需求,布局建设全省急需或填补空白的应用型普通本科学校,鼓励和支持地方整合资源培育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加快推动师范类专科学校转型发展,打造以山西中部城市群为核心的高等教育集聚圈,以晋北、晋东南、晋南为基点的高等教育集聚区,形成“一核引领、三圈联动、省市协同”的高等教育发展体系。围绕山西重点行业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增设指南(2024—2026年)》,明确本科专业设置导向,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建设为牵引,推动专业调整、优化、升级、换代,2024年以来撤销低质错位过剩专业117个,新增理工农医类专业82个,全省高校理工农医类专业占比达55%,形成与全省高质量发展高度契合匹配的本科专业体系。建立资金保障新机制,聚焦立德树人、布局优化、学科建设等六大核心任务、二十项专项行动,以三年为周期,启动实施高等教育“百亿工程”,统筹专项资金,推行“因素分配+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滚动编制”全新机制,提升资金投放精准度与使用效益,为稳固教育链提供坚实资源保障。
精筑人才链,激活发展动能。种好人才培养“责任田”,聚焦关键需求领域,明确首批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和重点服务产业,构建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布局建设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4个、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50个,为国家战略领域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充盈人才汇聚“蓄水池”,开展揭榜挂帅项目,组织高校前往北京、上海、武汉等地进行政策宣传与人才招聘活动,2024年支持高校引进培育30个重量级人才团队,新增国家级领军人才26人,新引进青年博士1000余人,人才引进数量再创历史新高。优塑人才发展“好生态”,优化人才服务,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依托“双一流”建设、重点学科专业、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为人才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做到人尽其才,形成人才汇聚与发展的良好生态,高校专任教师博士率持续提升,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35.38%。
激活创新链,赋能教育科技。强化平台建设,支持全省高校牵头或参与的6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9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充满活力的创新平台体系。高校承担的省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数量超过全省总数的60%,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聚力技术攻关,推动产业升级,针对绿色氢能、高端装备制造、量子信息、碳基材料、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战略转型方向,推动高校与高水平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共建技术研发中心。高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和经费稳定保持在全省90%以上,为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发挥重要作用。加强校企科研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高校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印发《山西省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方案》,完成全省高校存量专利盘点入库工作,推动山西大学、中北大学等国家大学科技园、成果转移转化基地与“晋创谷”协同发展,177个科研团队入驻“晋创谷”,加速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贯通产业链,助力产教融合。打造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精准对接重点产业链和特色专业镇,布局建设38个学科集群、39个现代产业学院、38个特色产业学院,实现对重点产业和专业镇的全覆盖,为产业发展培养大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促进深度融合,提升合作质量,发挥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体作用,打造兼具多元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培育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认定19个省级市域联合体、4个冲击“国家级”和8个重点支持的省级行业共同体,推动产教全要素深度融合与实体化运作。服务产业需求,加速协同发展,以订单培养、学徒制深化校企合作,在企业建立276个实训基地,校企共建171个专业、开发314门课程、编写153种教材,促进教育教学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产业服务能力,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精准的教育支撑。